“砂型”铸造工艺,特别适用于圆雕,通过细心的操作,就不会有歪斜,倒向另一边,甚至变形翘弯的风险。详细解释一下也很容易明白的,比如说一件人体圆雕,当它翻成蜡像的时候,与底座通过脚踝只有一点点很单薄的连接,上面又是很大的体量,很容易地向某一边倒过去一点。或向前,或向后,除非很仔细地加固支撑,而且蜡像里面还要有个内核砂芯撑起来。
铸造工人用的砂子来自富沃的土壤里,这样的土壤在很潮湿的时候土壤会粘结在一起不会轻易掰开。模具之间的隔离粉(一般是砖粉)的使用是为了防止某一块模具与其他的模具粘到一块。
在有些情况下,“砂型”铸造工艺,会比“失蜡”工艺花钱小一些。
制作砂型模与石膏分块模有点类似,(就象我在翻制章节中提到的)在那些有倒扣内形的地方会有数量不一的分块模具,各自分开。在所有的分块模外面又有一个大的套模,套模的作用是移动模具时,起到固定块模的作用,分块模可以一块一块地拿出来,又可以一块块地装回各自的位置,做砂型模与石膏活模特别类似,除了用砂子之外,也就是说,用砂子填满,来取代石膏,来做块模,同样也用砂子做最外面的套模。在最外层套模的周围一圈放置一个铁制的“模具箱”,当铸造作品尺寸不大时就叫做“模具箱”,作品尺寸比较大的时候叫做“模具框”,并且这些会用插销插座固定安装起来,然后把砂子装进“模具箱”填实,装满。
做圆雕 ( 或分成几大段 ) 的模具,必须分成两块(或者更多)模具,正面一块,背面一块。并且,前后各有一个套模把它们固定在一起。当一块完成之后整个(包括模型和模具)翻转过来,然后与另一边同样的方法精确地做另一边的模具。根据模型的具体造型,也许不用太多分块,也需要分很多块。当这一边的模具也做好之后,把模具分开,首先拿开铁制的模具箱,然后拿掉外面的套模,最后把所有的块模拿开,放入套模中它们各自的位置装好。现在,可以把石膏像模型拿出来先放到一边去。接下来,要做“砂型内核”,用铁的框架放在里面加固支撑,“内核砂芯”其实就是一件原作的用砂子做的复制品。先用两大块整的模具填满砂子成型,随后把两块模具紧紧合拢在一起,然后把“框架铁箱”、“套模”和“块模”重新象以前一样再装回去。现在你有一个雕塑模型是砂子做的,里面有导气管等,这些管子伸出外面,以仅在浇铸熔融的铜水时排出气体,接着把整个的模具包括外模、内核砂芯放进烤箱中烘干,彻底干透之后再拿出来。这时,内核砂芯已经全部均匀地缩成了一层厚度,这层厚度就是将来铸造出来的铜像的厚度了。全套模具重新仔细地再装起来,把内核砂芯放在中间,铁制模具箱放在周围一圈,并用高强度螺栓固定好,模具现在已经准备好,可以浇铸了。
穿过内核砂芯两条金属杆放在合适的角度,这些金属杆穿进外模稍许长度,起到保证内核砂芯在整个模具中处在精确地空间位置而不移动,因为很显然内核砂芯的厚度削减下来后,稍稍移动位置偏差,就会导致铸出的铜像厚度一边会比另一边厚。
除了上面两件铁制的构件外,其他小的构件诸如“浇铸导管”等也会被放入内核砂芯的里面,作为分支导管通到模具不同的局部位置,熔融的金属可以顺利通过到达,空气同样可以由此排出。
在模具的上方放一个盆子,并且又开一个口子与模具相连,熔融的金属可以通过这个口子浇注入模具,盆子中有个长的铁制的手柄阀门,手柄用砂型土环绕的,用来避免熔融的金属接触到手柄。当金属溶液浇注进这个盒子的时候,阀门是打开,溶液进入模具,铸成铜像。
给予足够的时间让模具充分冷却之后,就可以开模了,可以把外面的砂型模敲碎,时间不长,雕像就会以铜的样子露出来,然后需要去掉浇铸导管等等。
假如这是整个雕像的一个局部分块,可以先放在一边,等着其他分块部分铸造出来,当全部的局部分块铆接在一起,拼缝合拢修好,那么已经把你的雕塑用砂型工艺铸成铜像了,众所周知的例子,比如说是一个等大尺寸的马,有头、尾巴、腿,尽管可以整体铸造完成,但是比等大尺寸大的雕塑这样整体铸造并不被认为是最合适的,而且会比分成几个部分铸造费用更多。
总体的来说,砂型铸造中,除了砂型模具是直接从石膏模型上翻制出来之外。砂型铸造和失蜡铸造工艺基本相同,
相比失蜡法铸造而言,砂型铸造中作品极少整体铸造,通常把模型分成几块,分段分块铸造,最后拼接起来。最好的铸造工做这些事已经非常熟练,拼缝一点都看了出来。